第四章 这个时代 (第1/2页)
韩母看着儿子那股荡悠悠的样子,忍不住催促道。
“也不看看几点了,你大姨他们估计都到了,还不赶紧的吃饭。”
“这就吃,这就吃。”李杰点了点头,嬉皮笑脸道。
言罢,拿起桌上的稀饭顿顿顿的就往嘴里灌。
韩母最为疼爱小儿子,看到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,生怕呛到,拍了拍李杰的手。
“你慢点!慢点!别跟饿死鬼投胎似得!”
粥很稀,主要成分都是水,毕竟这年月粮食是定量的,普通成年人大概一个月大概是27斤左右,轻体力活的一个月32斤左右,定量里的也不全是细粮(精米、白面),而是粗细搭配。(粗粮一般有玉米、紫米、高粱等等)
李杰三两口就喝光了一碗粥,剩下的两个高粱馒头李杰也不准备在家里吃了,一手抓起馒头就往外走,打算边走边吃。
“妈,我走了!”
韩母看着桌上剩下的那个馒头,唤了一声。
“还有一个,你也拿着路上吃。”
李杰扬了扬手,头也不回道:“不用了,一个就够了。”
依照原主的记忆,大姨基本上两三个月回来一次城里。
大姨他们来城里可不仅仅是为了走亲戚,每次回去都得带上些衣服、粮食,也就是俗称的打秋风。
因此,李杰知道接下来要过上一段苦日子,能省则省。
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,现在农村还是吃大锅饭,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影子,大姨家里的人口又多,挣得公分压根就不够吃。
韩家虽然算不上多富裕,但是家里六口人除了原主和韩母,其他人都是工人。
七十年代的工人很吃香,家里有四个工人,基本上不会缺吃的,省一省还能扣除一点接济接济乡下的亲戚。
韩家住在北湾子胡同,旁边就是南池子大街,距离大前门,也就是正阳门约2公里左右,步行过去大概需要二十分钟。
七十年代的路上除了公交车以及公务车之外,基本上没有私家车。
短短的两公里的路也不没必要去做公交车,原主返城有一段时间了,又没工作,兜里比脸还干净。
哦,不对。
裤兜里还有七毛五分钱,这钱他也留不住,待会他准备按照剧情一样,用这笔钱去买些水果让大姨带上,免得哥哥姐姐们私底下埋怨她常常空手上门。
李杰一边走着一边想着,还是得赚钱啊,私家车是甭想了,自行车总得搞一辆。
不过自行车可不便宜,像飞鸽、凤凰、永久这样的名牌自行车,一辆新车的价格在一百六七十块钱。
而普通工人的工资一个月才三十块钱左右,但是这笔钱大半都得用在吃上,李杰进副本之前看过一篇报道,七十年代四九城的恩格尔系数(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比重)普遍在60%。
按照最极限的省钱方式,一个月存十三块钱,省上一年才能买得起一辆自行车。
然而,计划经济时代不是有钱就能买到东西的,但凡去商店买点什么,大部分东西都要凭票据加RMB购买。
买粮食要粮票,买食用油要油票,买布要布票,买工业用品就需要用到工业劵了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